海峡两岸诗歌交流暨绿蒂《隐匿的黄昏》作品交流会举行

中国诗歌网     2024-09-19
摘要: 9月13日,海峡两岸诗歌交流暨绿蒂《隐匿的黄昏》作品交流会在泸州举行。   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诗探索》主编吴思敬,诗人、诗评家、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副院长舒杰,当代作家诗人、书画艺术家郭新民,著名画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杨佴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翰林院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爱新觉罗恒泰,台湾诗人、中国(台湾)文艺协会主席绿蒂,台湾朗诵家陈姵绫,以及诗人张于荣、吴投文、祁人、草树、胡亮、潘维、夏泱、陆健、黄昭蓉、杨小滨、赵明等参会。交流会由《诗刊》社主编助理、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主持。

2.jpg

海峡两岸诗歌交流暨绿蒂《隐匿的黄昏》作品交流会举行

  

    9月13日,海峡两岸诗歌交流暨绿蒂《隐匿的黄昏》作品交流会在泸州举行。

  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诗探索》主编吴思敬,诗人、诗评家、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副院长舒杰,当代作家诗人、书画艺术家郭新民,著名画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杨佴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翰林院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爱新觉罗恒泰,台湾诗人、中国(台湾)文艺协会主席绿蒂,台湾朗诵家陈姵绫,以及诗人张于荣、吴投文、祁人、草树、胡亮、潘维、夏泱、陆健、黄昭蓉、杨小滨、赵明等参会。交流会由《诗刊》社主编助理、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主持。


410879_500x500.jpg


  绿蒂本名王吉隆,一九四二年生,台湾云林人。现任中国文艺协会理事长、《秋水诗刊》发行人,《文学人》杂志社长。著有《蓝星》《绿色的塑像》《风与城》《云上之梯》《泊岸》《坐看风起时》《隐匿的黄昏》等作品二十二部。

  诗人绿蒂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诗人,他从十八岁开始发表第一篇作品,到八十岁仍然坚守着创作。在交流会上,绿蒂从《十八·八十》这首有纪念意义的诗歌谈起,讲述了一甲子诗歌路途的感想,以及诗歌对于自己的人生意义。他表示,文学之路是一条寂寞的路,但一甲子路途走下来,收获最多的还是诗歌和文学,“我爱故我诗,我诗故我在”,只有诗歌能让他感到存在。


410881_500x500.jpg


  吉狄马加在致辞中谈到,广泛的诗歌交流是促进诗歌历史性变革的前提,海峡两岸文化来自于同一个伟大传统,海峡两岸诗人都使用汉语进行写作,加强海峡两岸写作者之间的交流很有必要。绿蒂先生除了自己写作以外,还是一位积极推动海峡两岸诗歌交流的重要贡献者。绿蒂先生一生的写作有很强的自传性,传承了五四以来老一辈诗人的传统,同时也向古典诗歌学习。他19岁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到这个年纪还在不断写出年轻的诗,足以证明,这个诗人把自己的生命与文字和创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交流环节,与会嘉宾就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分享了生动故事,大家介绍了两岸诗歌发展的现状与丰硕成果,并对绿蒂先生的诗歌创作成就和艺术特征给予了高度褒扬,对于他六十多年如一日的旺盛创作精力表示敬意。


410880_500x500.jpg


  吴思敬认为,绿蒂先生的诗集《隐匿的黄昏》其实就是一行高度浓缩的诗,黄昏无疑是生命晚年的象征,但诗人偏偏要把它隐匿起来,这正是他心头不觉老、不服老的一种写照。年过八旬的绿蒂先生诗情依在,诗心不老,他仍饱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诗仍洋溢着一种清新的青春气息。我一向认为能否坚持终生写作是一位诗人对诗的钟爱程度,与他的创造能力的根本体现,也是衡量一位诗人在文学史上位置的重要标志。绿蒂以从他18岁到80岁时的创作历程印证了他的初心,也印证了他的一生是无怨无悔的,诗画一生。


410882_500x500.jpg


  李晓东谈到,读绿蒂先生的诗,我们感受到他的诗与纳兰容若的词作意境很像,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意味。当下最大的问题,不是年轻人不读诗,而是年轻人不再“年轻”。我们能看到,82岁的绿蒂先生,仍然是一位“年轻人”。这一点值得借鉴和学习。


003(1).jpg


  陈姵绫向大家分享了她的读诗感受,她表示,一首诗的完成是作者跟读者的共创。诗人最能够感受、甚至“享受”生命中的细微之处,诗人能够用最精炼的文字让读者延伸出宽广的想象空间。一首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象征着绿蒂老师的人生观。这一点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她深情朗诵了绿蒂的《机上观想》《微光印记》《隐匿的黄昏》,带领大家共同走进这些诗歌深处。


006(1).jpg


  杨小滨谈到,我们有责任为两岸交流搭起桥梁,让台湾诗人尽可能地了解当代中国诗歌的状况,让大陆诗人尽可能多地了解到台湾诗歌。“杨牧诗奖”“林容生奖”是台湾比较重要的诗歌奖,推出的都是重要诗人和年轻诗人。近年来台湾比较有影响的现代诗史,则是逢甲大学郑慧如教授的《台湾现代诗史》,以及孟樊、杨宗翰合著的《台湾新诗史》。舒洁也表示,我们对台湾诗坛的了解还停留在席慕蓉和余光中的时代,所读文本也不多,因此,绿蒂先生的诗歌具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002(1).jpg


  郭新民谈到,大陆诗人读到的台湾诗人作品非常有限。80年代初,流沙河曾经推出“台湾诗人十二家”,在文坛上掀起一股浩荡春风。两岸一家,血脉相连。台湾诗人有些诗写得非常好,两岸诗人应该进行更多地交流与学习。


001(1).jpg


  张于荣分享了他阅读绿蒂先生诗歌的一些体会。他说,绿蒂先生的作品意象丰沛,有时空的钟声感;善于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现美,呈现美;语言优雅,既体现了对传统诗词的传承,也进行了很好的创新。吴投文认为,绿蒂先生的诗歌有传统诗歌的韵味,意象丰富而贴近生活,文字是灵动的简洁的。所抒发的哲理都是从自身经验出发,贴近读者的心灵,因此读者也能被作者的真诚所感动。


005(1).jpg


  祁人表示,绿蒂先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台湾本土诗人。他创办的《秋水诗刊》,是台湾诗刊的名刊,也是坚持得最久的,从十八到八十是他的人生写照。草树谈到,诗人是自由精神的捍卫者,是一种对话性的存在,是消解孤独,是消除自我和他者的隔阂的重要力量。从绿蒂先生的诗中,他听到了自我与世界持续对话的声音,让人感觉一种温情。胡亮认为,绿蒂先生的作品试图与传统发生某种关系,呈现出一种古旧和醇厚,他的词汇表是向上游和源头走的,他的诗歌是以情感作为一种决定性的写作的内驱力,此外,他并不刻意追求新的方法论。

  潘媛介绍了台湾新诗发展的整体状况。她指出,绿蒂先生的语言非常简朴,就像黑白的照片上有一道绿色的光亮。感谢绿蒂先生为两岸的文化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夏泱谈到,读绿蒂老师的诗有一种朦胧诗的感觉,从中能够找到一种淡淡的怀旧感。他的文字细腻生动,展现了对个人生命意识的开解,让人能够感觉到超越现实的宁静和和谐。绿蒂老师也善于用象征将日常的景物化为生动的符号,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哲思的情感世界,这也不失为一种温柔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40923032348(1).jpg


  陆健表示,绿蒂先生的诗歌表现了情感和生命的律动,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在构思的完整、技巧的娴熟背后,我们能看到对生命的热爱,对于时光的挽留,对世界的爱。这是绿蒂先生的诗歌不可复制的部分。赵明谈到,当下的诗歌需要作者在情感和思维方面的解放,诗歌是审美的载体,也是一个情感的倾向,诗歌创作的范围要透视,拓展到我们不能认知的一个世界。


004(1).jpg


  黄昭蓉朗诵了绿蒂先生的诗歌《一枚邮票》,并指出绿蒂老师笔下总是春风和煦,读他的诗不会感到压抑。感谢他诗句中给予的情怀,人生的忧患太多,我们有时会不堪重负,绿蒂老师的诗会为我们减压解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