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人:中国诗歌万里行
洪烛
祁人的《和田玉》,巧妙地探寻到一条新路,把古老的情感与当代的生活相结合,通过一只玉镯的故事,将一次旅行和一次婚礼联系起来,将亲情与爱情联系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题记
我不敢说祁人是为诗歌而生的,但我敢说:祁人是为诗歌而活的。
从青春期开始,直到中年,他的生活一直与诗歌紧密相连。诗歌是他的指南针,他的方向盘,既是他的目标又是他的跑道。
旧鼓楼大街西绦胡同13号
上世纪80年代,祁人在老家四川荣县,就参与进红火的诗歌大潮,广交天下诗友,编选了好几种青年诗选,由出版社出版了。众所周知,四川出诗人,流派林立,祁人在其中并不是最抢眼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走得最稳的,坚持得最久的。
好多人都忽略了祁人原来是四川诗人的身份,因为他很早就走出四川了,走向北京。祁人这种人,不会满足于终生做一位地城性诗人,他的眼界开阔得很。
1986年,祁人第一次来北京,在人民大会堂领了个诗歌奖。散会后他借了辆自行车,沿着大街巷小胡同骑了一大圈,就爱上这座有诗人艾青居住的城市。仅仅在第二年(更正:应为1992年),他就辞去老家那份铁饭碗的美差,不是为了下海做生意,而是来首都追求缪斯女神。
在那个市场经济大潮即将掀起的年头,写诗的成功率比下海小得多,要想获得缪斯的青睐,简直比登天还难。在精神与物质的取舍方面,祁人义无反顾地做出自己的抉择:宁做缪斯的情种,也不做财神爷的走卒。
祁人是为诗歌而来的,想为诗歌做点事。当时旧鼓楼大街的西绦胡同13号西门,有个艾青题词的中国新诗讲习所,租了某老式办公楼的整整一层地下室。负责人是何首巫,祁人承包讲习所以举办活动为主的“中国诗人培训中心”。我就是那时候认识祁人的,去他组织的几次全国性诗歌讲习班讲过课,也通过他这个诗歌“据点”,认识了更多天南海北的诗友。
我们都属于比较早的那拨“诗歌北漂”。我是1989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文联出版社,租过农民房,睡过书库,后来才分了间8平方米的小宿舍,精神上仍觉得自己是“漂”在北京,祁人比我“漂”得更狠,他每月的生活费都要靠自己去挣、去创收,租的那间地下室既是办公室又是柴米油盐的家,算是最早也最简陋的“商住两用”吧,可就是在那一溜光线幽暗的半地下室,却为那个年代留下众多诗人的足迹,使诗歌的星星之火得以延续、得以燎原。
就是在西绦胡同,参加祁人策划的各种诗会,我结识了牛汉、张同吾、朱先树等前辈,又与年轻一代的陆健、伍立杨、商震、李犁、雁西、朵朵、张况等成为密友。我们都是西绦胡同的常客,总是带着取暖的愿望奔向那溜地下室。那里有祁人,有祁人就有更多的朋友,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诗歌,别看当时北京已有二环,正在扩建三环,未来还会有四环、五环,偌大的京城,有诗歌的地方并不多。西绦胡同的地下室虽破落,在我眼中却是带光环的,那里有缪斯女神的沙龙。

创办中国诗歌学会
在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低谷期,我们这些诗友正是靠互相拥抱着,而把梦想坚持了下来。有了西绦胡同这个根据地,诗歌对于我们不仅是写作方式、思想方式,还成为社交方式、生活方式。它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又像空气一样不离我们左右。
我和祁人同为泛叙实诗派。子午写过一篇《泛叙实诗派及其新的叙事话语方式》:“泛叙实诗派形成于90年代初。当时,有一批来自不同省份的文学青年陆续来京寻梦,并较集中地汇聚在北京旧鼓楼大街附近的西绦胡同13号西门。因为这里有一个以文怀沙、艾青、邹获帆、张志民、牛汉等老诗人所热心扶持的中国新诗讲习所。于是,这里便成了这些诗歌北漂们的一个主要活动场所。而更重要的,他们已拥有彼时具有相当影响及实力的《中外诗星》、《中国诗人报》等诗歌报刊阵地。在这批已先后活跃于八九十年代诗坛的青年诗人中,偏重于诗歌写作、编辑和诗歌活动的祁人、陆健分别来自四川、河南,偏重于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写作的子午(即呢喃)则来自广东。此外,还有一些实力青年诗人也以不同方式与他们保持着长期、稳定的诗歌及生活交往,如田原、洪烛、王明韵、阎志等。
1994年前后,祁人配合著名诗评家张同吾老师,创办了中国诗歌学会。诗歌的路更宽了。可他们创业阶段也付出大量的辛劳。有些我是知道的,有些他们根本没跟别人说。祁人和他的恩师张同吾在这个方面非常相像:都觉得为诗歌吃点苦是应该的,是值得的,甚至以苦为乐。我只盼望,若干年后,或若干年后的若干年后他们能在回忆录里,记载下创业时的艰难,记载下自己为诗歌铺路搭桥而走过的更为漫长而崎岖的征途。我现在只能去想象。但我甚至已想象出了自己的读后感:正因为有无数这样虔诚、这样勤劳的诗人存在,中国的诗歌是不会死的(虽然前两年早有人说“文学死了”),中国的诗歌是有福的。

诗歌通过诗人变得强大
新世纪以来,诗歌果然升温了。诗歌作为精神是无形的,但诗歌会通过诗人团结更多的诗人,诗歌通过诗人的自强不息而变得强大。
祁人对新世纪诗歌的重要贡献是策划并组织了中国诗歌万里行这个系列活动,自2004年在湖北秭归(屈原的故乡)举办启动仪式,如今已走遍天南海北几十座城市。我曾经随中国诗歌万里行采风团,走访过云南楚雄、祥云,浙江海宁、开化、天姥山(新昌),江苏南通,安徽宿松,四川攀枝花,广东中山超人集团,湖南益阳……“万里行”以激发诗人写作为一大功能,我每去一地都写诗。尤其2006年走进新疆南疆,回来后我陆续写了四百首短诗组成的诗集《西城》(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祁人,我这几年不可能写那么多的诗。难怪诗人朵生春说“祁人,奇人也”,他是能激发周围的朋友、给朋友带去力量的一个人。
最难忘的还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5月22日,祁人就带领中国诗人志愿采访团抵达四川灾区,我们在成都货运站(成都火车东站)搬运救灾物资,又购买了学习用品去北川、都江堰、什邡、绵竹、江油等捐献给灾区儿童,沿途遇上余震和山体滑坡,那段时间祁人尽可能理智而有条理地安排着这批诗人志愿者的行动,但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疼痛和波动。
这一次,他这个四川人,居然以这种方式回到四川。他这个四川诗人,如此悲伤地回到李白的故居、杜甫的草堂,回到自己的故乡。
为了安慰他,我写下那首《我的四川》:“从今天起,我要给自己追加一个故乡:四川 /一个人可以有两个故乡吗?/如果你愿意的话……/从今天起,所有四川人都是我的老乡/……四川,除了你,再没有哪个地方/让我流过这么多的眼泪”。
祁人,从2008 年5月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不仅仅是诗友,而且是同乡。你就把我当成一个说南京话的四川老乡吧。2008年5月,在四川,我和祁人那特续16年的友谊,不再仅仅有诗、有酒、有旅行与风景,还承受了余震、堰塞湖、山体滑坡的威胁,经历了生死的考验,成为同甘共苦的患难之交。
2008年5月,我对这位老朋友又有了新发现:我不敢说祁人是为爱而生的,但我敢说祁人是为爱而活的,他就像爱故乡一样爱诗歌,又像爱诗歌一样爱故乡。当然,除了诗歌与故乡之外。他还爱亲人,爱朋友,爱生活,爱一个诗人应该爱的一切。他是一位博爱的诗人:缺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缺少爱。
献给自己的母亲,献给自己的新娘
祁人一直关注诗人博客的开设和博客诗歌的发展,相信它掀起网络诗歌的新浪潮,并且已成为中国诗歌的重要现场,2009年1 月,世界汉诗协会推荐“2008中国十大诗人博客”,祁人和我的博客都入选其中。
既“揭”了祁人的“老底”,又谈了祁人的近况,说了这么多,还没来得及评价一下他的作品呢,就用一句话来概括吧:祁人的所有诗都是广义上的爱情诗,都是博爱的诗。
但我还想解读一下祁人近期代表作《和田玉》——
情感,水远是诗歌的主旋律,源远流长的人类情感,为诗人们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持续的动力,真可以说是万古长青,做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仍然是值得骄做的。但抒情诗在当代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难度:抒发什么情感,以及如何抒发情感,对于作者而言几乎意味着严峻的考验。在凌空蹈虚的那类抒情诗走进死胡同,甚至遭受读者厌弃之时,祁人的《和田玉》却很巧妙地探寻到一条新路,把古老的情感与当代的生活相结合,使腾云驾雾的情感在现实的飞机场上顺利着陆,并且得以保鲜。
《和田玉》以叙事的方式抒情,通过一只玉镯的故事,将一次旅行和一次婚礼联系起来,将亲情与爱情联系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
这块来自和田的玉镯,本是“我”在新疆旅行时特意为远方的母亲挑选的礼物,若干年后,母亲却将这只带有自己体温的手镯,戴在一个准备做“我”新娘的女孩的手腕,像一次爱的接力……“为什么叫做新 ?新娘啊,是母亲将全部的爱/变做妻子的模样,从此陪伴在我的身旁”,祁人将“新娘”的概念,作出诗化的演绎,这绝对是他独特的发现,同时也是其他诗人尚未发现或不可能发现的。祁人的运气真好,从戈壁的遍地烁石中信手捡到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他其实并未多做什么,只是在面对陈阳的母爱题材时,稍稍换了一个角度,就获得一首好诗,既可以献给自己的母亲,又可以献给自己的新娘。
这块美玉早就存在了,它的身边不乏人来客往,但他们都忽略了,视而未见:直到某一天,偶然来了个有心人……我好羡慕这个人哟,不仅羡慕他同时拥有母亲的爱、妻子的爱(妻子又成了母亲的化身,所以说是双倍的母爱),还羡慕他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也能捡到被长期遗漏的珠宝,一个人人都可能写出,但至今无人写出的好诗。好,归你了!
我以前说过,不怕旧题材,只要能找到新感觉,或者说,只要有新感觉,越是有难度的写作,越能激发诗人们的好奇心。你并不为了炫耀技艺,而是掌握了简便易行的办法:怎样才能尽快找到一条新路呢,那就是准确地插入众多的旧路的缝隙。哪怕它像刀片一样薄。只有种子不怕被埋葬:它在死亡地带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生机……
(原载《中华英才》2016年7月1日总第625期)




作者简介:
洪烛,原名王军,1967生于南京,1985年保送武汉大学,1989年分配北京,原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2020年3月18日因病在南京去世。著有诗集《南方音乐》《我的西域》《仓央嘉措心史》等。
祁人简介:
祁人,1965年出生于四川自贡市荣县。中国诗歌学会创建者之一,中国诗歌万里行总策划,世界景区诗意旅游联盟创始主席,余光中诗歌奖组委会主任。
1992—1993年任中国新诗讲习所诗人培训中心主任。1993年—2012与张同吾二人创建中国诗歌学会,任第一届、第二届常务副秘书长。1995-1998年兼任人民日报社《市场报》“文化广场”副刊编辑。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出席第五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2004年创办中国诗歌万里行。2019年联合十多个国家文旅人士发起成立世界景区诗意旅游联盟并任创始主席。
著有诗集《命运之门》《鲜花与墓地》《掌心的风景》《和田玉——1984-2020祁人诗选》,诗学专著《中小学生怎样写新诗》。主编有《21世纪中国诗人大辞典》《汶川大地震诗歌经典》《中国诗人文库》等。诗歌代表作有《命运之门》《和田玉——献给母亲与新娘》《爱情》《天上的宝石》等。
曾获“首届诗国奖”(1992)、《诗歌月刊》年度奖(2007)、2009中国纯文学作家年度人物、“津巴布韦诗歌奖”(2017)、罗马尼亚雅西市“诗歌骑士”(2018)、台湾《秋水诗刊》创作成就奖(2018)、中国老挝国家旅游年“文化大使”(2019)、香港国际诗人奖“创作成就奖”(2021)。
诗歌作品翻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韩文、俄文、罗马尼亚文、泰文、孟加拉文等在世界各国交流。先后率中国诗人代表团访问英国、法国、俄罗斯、罗马尼亚、南非、斐济、朝鲜、越南、缅甸、津巴布韦、韩国、老挝、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